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灿烂的甑皮岩文化(文明之声)(2)

来源:黄河之声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7-23 17:2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甑皮岩先民掌握着精湛的石器打制技术。他们从漓江的河滩上采集鹅卵石,在居住的洞穴中加工出各种各样的石质工具,包括石锤、砍砸器、盘状器、切割

甑皮岩先民掌握着精湛的石器打制技术。他们从漓江的河滩上采集鹅卵石,在居住的洞穴中加工出各种各样的石质工具,包括石锤、砍砸器、盘状器、切割器、尖状器、石凿和穿孔石器等。除此之外,他们还掌握了相当程度的磨制技术,并应用于加工骨蚌质工具,如骨锥、骨铲和穿孔蚌器等。有理由相信,这一时期有可能大规模的使用竹木器。因为在石器中常见一种极富特征的、被称为陡刃砍砸器的工具,可能就是被用来加工竹木器的。遗憾的是,受到保存环境的影响,迄今尚未有直接的实物证据出现。

优越的地理环境,再加上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满足甑皮岩人过上富裕的狩猎采集生活。遗址出土的陆生动物遗骸有57种,推测甑皮岩男性先民多是优秀的猎人,主要猎物是以鹿科动物为主的中型哺乳动物。这里出土了49种水生动物,其中47种是贝类。女性先民可能都是贤惠的采集者,她们从水塘中捕捞田螺、蚌等水生贝类,从山林里采集可食用的植物果实,包括山核桃、梅、山黄皮、山葡萄等,也经常会从野外挖掘块根类植物,比如芋头。

我们并不认为甑皮岩人自从抵达独山之后,便一直生活在这里,更倾向于他们过着一种游动的狩猎采集生活。在某个时间耗尽当地资源以后,其中有一部分人沿漓江南下,在距今万年前后进入到珠江中游地区,孕育出一大批河畔贝丘遗址,即后来的顶蛳山文化,以此为跳板,又深入到大陆东南亚地区,对当地文化产生深远影响。但大多数人游动的范围可能并不大,多局限在现今所谓的桂林盆地。在经过资源恢复的周期以后,重新返回原居住地。持续的周期性的游动,能够确保甑皮岩人拥有稳定的食物来源。

华南史前考古的缩影

经过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已在桂林盆地及周边地区发现百余处几乎与甑皮岩同时期的洞穴遗址。

大岩是发现于临桂(现桂林市临桂区)的另一处重要洞穴遗址,东距甑皮岩遗址约10公里,中间隔以西边峰丛区(地质学术语)。大岩人在距今约年前抵达临桂,从时间上来看比甑皮岩早,当甑皮岩遗址在距今7000年前废弃以后,大岩遗址继续沿用到新石器时代末期,也就是距今5000至3500年。父子岩遗址位于甑皮岩遗址东南约8公里的相思江与漓江交汇处,是近年桂林考古的重要收获之一,包括洞穴、河旁台地、坡地、岩山等内容,全面揭示出甑皮岩遗址废弃以后,先民如何在桂林地区继续生活。在众多遗址中,甑皮岩无疑是少有的文化堆积最丰富、延续时间最长的洞穴之一,这说明该遗址的区位优势更明显,史前先民可能以此为中心进行活动。

甑皮岩文化代表了距今-7000年间古人类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的一种最佳适应方式,也是史前中国多元一体进程的文化源流之一,承载了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史前文化交流发展的重要历史信息。遗址面积仅有200余平方米的甑皮岩,经过考古学家的不懈努力,已成为华南地区重要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的华南史前考古研究基地和洞穴遗址考古研究中心都设在这里。

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一直坚持探索立足于青少年的公共考古。从2004年的"甑皮岩考古夏令营",到2015年"甑皮岩公众考古大篷车"走进中小学校园;从模拟考古乐园的建设,到甑皮岩文化小使者的评选,历经15年的探索实践,逐步创建了"少年考古"的公共考古品牌。

我们可以想象,在距今多年前,裴李岗、磁山、兴隆洼等史前文化蓄势待发,长江下游的上山文化"小荷才露尖尖角"。此时广阔的华南地区生机一片,星罗棋布的石灰岩溶洞,为古人提供了天然的栖息地,创造出了灿烂的甑皮岩文化……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

《人民日报》(2020年06月13日05版)

文章来源:《黄河之声》 网址: http://www.hhzszz.cn/zonghexinwen/2020/0723/377.html

上一篇:中国发布网总编辑韩科峰一行到《黄河之声》频
下一篇:共迎民族盛会 同庆七十华诞 2019郑州·惠济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