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黄河之声文献(《黄河》期刊)(3)

来源:黄河之声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12-12 14:0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048年商胡报(今濮阳东昌湖集)决口,北流穿今溧阳河南运河,下游合御河(今南运河)、界河今海河)今津入海,历史上有“黄河北派”之称。 这是黄河变迁

1048年商胡报(今濮阳东昌湖集)决口,北流穿今溧阳河南运河,下游合御河(今南运河)、界河今海河)今津入海,历史上有“黄河北派”之称。 这是黄河变迁史上第三次重大改道。 (黄河北流大的共有三次。 商胡报、小吴报、内黄口)。

1128年~16世纪中叶(金元至明嘉靖万历时) ) ) ) ) ) )。

128年(南宋建炎二年),为了阻击金兵南下,宋东京留守杜充竟在今河南滑县西南人为定河,引黄河东流豫北北北北、鲁西南地区,引泗水,夺泗水入淮。 自此以后,黄河自春秋战国以来,离开了这条流经疏浚、滑一带的旧路,不再进入河北平原,此后的700多年间,一直是东南汇入淮。 这是黄河下游变迁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也是黄河的第四次重大改道。

疏浚、滑行之间原本是黄河下游的狭窄道路,由于该河道的控制,以下河道决口后的颠簸范围,基本上限定在太行山东、山东丘陵以北的河北平原。 离开该河道后,下游河道向东或东南折起,向豫北东至鲁南西南地区颠簸。 金代记载,在12次决口中,决口后的河道晃动在该地区占10次。

1286年(至元二十三年) 10月,黄河在元武、阳武、中牟、延津、开封、祥符、杞县、睢州、陈留、许、太康、尉氏、洧川、鄢陵、扶沟等15个处刑口被处决。 可以大致分为三条; 一条在中牟境内折断向南流去,经尉氏、洧川、扶沟、鄢陵等,由颇水入淮; 一条在境内开封,曲折向南,经许、太康等地绕淮涡旋。 这被称为黄河历史上第五次大改道。 金元至明中叶,黄河演变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第一,决口地点向西移动。 当初,决口多发生在今山东境内(12世纪50、60年代),后来向西迁移到河南汲县、阳武(今原阳东部)、延津一带(12世纪80、90年代)。 13世纪70年代~14世纪40年代,决口向新乡、原武(今原阳西部)、荥泽(今郑州市西古荥镇)一带迁移,数量达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前沿。

第二,河道干流逐渐向南摆动。 12世纪中期以后,河道经豫北东北、鲁西南,至今从山东梁山县境汇入泗水。 然后南置豫东开封,进入商丘地区,经安徽砀山、萧县夺取泗入滩至江苏徐州。 金元之际,两次人为定河,濉夺泗,淮涡。 13世纪后期,黄河下游扇形平原西南边缘的一条河流夺颍河入淮。

第三,下游河道除干流外,同时划分若干支流,主要重叠,变迁不固定。 从12世纪后半期(金大定年间)开始,出现了“两条河分流”的局面。 后来又分成三股,大致流经今废黄河一线北侧汇入泗水,抢泗水入淮。 到了13世纪后半期(元初),下游出现了数条鱼篓、漩涡漩、颍入淮。 后东至泗,南至淮,时东北定数马颊河、徒骇河、北清河(今山东平以下黄河)入海。 往往几股并行,主重叠,变迁极为混乱。 元末(1351 )贾鲁治河时,修建了河南封丘东至徐州夺泗入淮的河道,史称贾鲁河。 不久就。

十六世纪中叶~一八五十四年(清咸丰五年)

黄河下游多股分流的局面到十六世纪中叶(明嘉靖中叶)基本结束,“南流故道始尽塞”、“全河尽出徐、邳、泗入淮”。 ’这是河势的巨大变化。 此后,万历初年,潘季南特推行“筑堤束水、水攻沙”的治河方针,下游河道基本固定下来。 也就是现在图中的废黄河。 虽然后来有了决口。 但是,马上回到旧路。 前期把堤坝修得很大。 河南河道曾有相对稳定的流向,但山东、江苏河段决口次数增多。 江苏徐州至淮阴河段兼运河,“关系咽喉命脉,最为重要”。 潘季马治河的重点在这条河段。 如修两岸缫、格堤、月堤、遥堤,修高屋堰,抬高洪泽湖水位,积累清淤黄等工程。 清初河的重心下降到淮阴到达河口,是由于金元以后黄河长期夺淮入海,大量泥沙排入海口,河口不断延伸,使坡降发生变化,加速了河口以上河道的淤积。 因此,18世纪以来徐州以下河流患者最为集中。 19世纪以后,河道淤塞、决口连年发生,加之国内政治动荡,治河乏力,新的改道不可避免。

1855年(清咸丰五年)

1855年6月,黄河在河南省兰阳铜瓦厢决口,先向西淹封丘、祥符各县村,向东流经兰仪、考城、长垣等县后,一分为三。 一条出曹州东赵王河运达张秋。 经长垣县,流向东明县雷家庄,这里一分为二,从东北流向张秋镇。 三条河汇合后,通过张秋运河,通过无盐河进入大清河,由利津牡蛎口入海。 这是黄河的第六次大改道。 流向黄河下游的路线,根据目前的行政区域大致由河南荥阳、郑州、原阳、延津、封丘、中牟县、开封、兰考、濮阳,再经山东的曹县、单县,再经安徽的砀山、萧山县,最后是江苏的丰县、沛县、徐州、郫县此次决口,黄河下游结束了700多年的淮入海历史,恢复了渤海湾入海历史。 20年来,洪水以铜瓦筐为顶点,北起北金坝,南至曹县、砀山一线,东至运河,向三角洲冲扇自由流动,水势分散,无常泄出。 到1876年全线河流堤坝建成,目前黄河下游河道基本开始形成。 下游河道中,铜瓦厢至陶城埠决口多发,故有“豆腐腰”之称。

文章来源:《黄河之声》 网址: http://www.hhzszz.cn/zonghexinwen/2022/1212/1764.html

上一篇:黄河之声毕业论文范文格式(塔克拉玛干沙漠出
下一篇:如果有一天考古秦始皇陵(黄河之声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