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刍议黄河文化的内涵与传播(2)

来源:黄河之声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8-20 18:0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再者,在大禹治水的神话中,“民为邦本”的思想更为显著。治理水患本身就是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和条件, 减少洪水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制

再者,在大禹治水的神话中,“民为邦本”的思想更为显著。治理水患本身就是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和条件, 减少洪水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制约。大禹重农爱民,无私奉献,不畏艰辛,坚持不懈,治水获得成功。 大禹在水患解除后,极力发展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人民生存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 同时,生产工具和生产力水平的发展为夏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这些都充分展现了大禹以民为本,重农爱民,也是“民为邦本”思想的直接体现。到了先秦时期,“民为邦本”思想进一步发展。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以“仁”为核心,提倡君王实行“仁政”,其根本就是爱民。 孟子在此基础上发展为“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种民本意识的强调,是“民为邦本”思想在后世社会的影响,并为后代的治国安邦理论提供借鉴依据。

2.“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思想最早产生于上古社会的神话传说中,它是原始人类的宗教观念。 在原始人类的思维结构中,首先显现为“万物齐一”,原始人类认为人和物可以相互转化,万物平等,都有生命性,进而发展为“灵魂不死”的原始信仰观念。 在黄河流域普遍存在的黄帝神话、 大禹治水神话中分别有黄帝骑龙升仙,大禹化身为熊等都是这一原始信仰的体现。 除此之外,水化育万物,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水崇拜,众多水生神话故事,也都显示出“万物有灵”的原始信仰观。 其次,在黄河流域内,古代人们为发展农业生产而产生的祈雨等祭祀仪式以及众多的龙王庙、 祭祀建筑等文化遗迹都充分展示着人们祈求通过人神沟通、天人感应而得到庇佑的心理特征。 而这里的“天人合一”正是人们对人与自然平等,人与自然协调、平衡关系的初步探索。

在现今黄河流域所修建的众多水利建设工程,如龙羊峡、刘家峡、三门峡、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等,都是人们在黄河水利实践活动中,遵循自然规律,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

长期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人们, 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和研究,总结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变化规律。 由此,黄河流域农耕社会的人们依照时令进行农业生产,追求天、地、人三者合一,即是天时、地利、人和,在这里强调自然与人类社会达到秩序、 平衡与和谐, 从而显现出朴素的生态保护意识。 在当前“维护黄河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2019年9月,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并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道 “我一直很关心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并且提出“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以水而定、量水而行”。这种新时代的生态保护观念,也反映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

2500 多年来,在黄河流域以农耕文明为基础形成的儒家思想传承不息,儒家提倡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的人生理想,以达到“个人内心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终极目标。这样的人生追求和目标是黄河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一个显著特征。

(二)黄河文化蕴含优秀的民族精神

黄河如一条巨龙,在中华大地蜿蜒奔腾,川流不息。 古老的黄河文明作为华夏文明的起源,黄河文化蕴含着优秀的民族精神, 正如黄河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它是自强不息、敢于拼搏、勤劳务实、开拓进取、团结一致、无私奉献的民族精神。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它仍然焕发着蓬勃生机,向世人展示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光芒。

1.自强不息、敢于拼搏的精神

数千年来,黄河既哺育了华夏亿万儿女,但也为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在与黄河的无数次斗争中,中华儿女形成了不屈不挠、坚忍不拔、自强不息、敢于拼搏的民族精神。 治水先贤大禹历经十三年,与水患斗争,公而忘私,三过家门而不入,坚持不懈、不屈不挠、不畏艰险,遭遇种种治水的磨难,仍旧初心不改,水患治理取得成功。 这一过程充分展现了以大禹为代表的远古人类自强不息、勇于拼搏的民族精神。同时,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一往无前、不怕挫折、顽强拼搏的精神品质。 随着社会的进步, 这种民族精神传承不衰。 如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人带领下所涌现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以及“98 抗洪精神”,都是自强不息、敢于拼搏的民族精神的有力展现。

文章来源:《黄河之声》 网址: http://www.hhzszz.cn/qikandaodu/2020/0820/418.html

上一篇: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联性研究
下一篇:怒从黄河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