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鸡鸣三省之地鄂尔多斯黄河文化长城文化与草原(3)

来源:黄河之声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3 04:1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哥哥我走西口,小妹妹呀实在难留,手拉着我哥哥的手,送我送到大门口……汪汪的泪水止不住地流,只恨哥哥我不能带你一起走,只盼哥哥我早回到家

“哥哥我走西口,小妹妹呀实在难留,手拉着我哥哥的手,送我送到大门口……汪汪的泪水止不住地流,只恨哥哥我不能带你一起走,只盼哥哥我早回到家门口。”一首《走西口》,唱出了一批又一批山西移民背井离乡,北上口外的蒙古地区艰苦创业的辛酸史。大口村是山西等地的民众从西口古渡过黄河后“走西口”途经的路线之一,也是陕西府谷东北部的民众“走西口”途经的路线之一。“走西口”的民众从小占的一个路口往北走越过长城进入准格尔,再到达拉特、包头、五原、临河等地。

这里有明长城、有古渡口,发生了许多走西口路上的可歌可泣的故事,晋商、晋文化、陕北文化与蒙古人、草原文化在这里融为一体,漫瀚调、二人台等都是蒙汉交融、文化融合的重要产物(见图5)。走在这条路上,忆苦思甜,听一听他们的故事,或许我们的祖辈就是从这里走到了内蒙古,带着闯一闯的劲头,带着开拓者的勇气,来到了这广袤的草原,在这里生根发芽。准格尔旗龙口镇大口村正处于黄河几字湾南流段西侧,与之相邻的内蒙古中南部、晋西北地区、陕北地区都是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图5准格尔旗漫瀚调(图片来源于鄂尔多斯学研究会)Fig.5 The "Manhandiao" Music of Zhunger

5 草原文化、黄河文化与长城文化的交汇之地

翻开鄂尔多斯的历史,不禁为她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风俗独特而欣喜甚至震撼。距今14-7万年,鄂尔多斯地区最早的古人类——河套人就生活在萨拉乌苏河畔。2010年新发现的乌兰木伦文化遗址,成为鄂尔多斯新世纪史前考古学文化的重大发现,荣获 “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进入新石器时代,寨子圪旦遗址、朱开沟遗址是本地区古文化、古城、古国的重要发展中心,成为以鼎、鬲为主要特征的中华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秦代直道的修筑和唐代参天可汗道的通畅,将南面政治中心关中地区和北方边塞漠北草原连接起来的鄂尔多斯高原,成为交通要道和战略要地,成为汉唐时期草原丝绸之路上的重要纽带和融合中心。明清时期,蒙古鄂尔多斯部入居河套,鄂尔多斯高原成为蒙古族的聚居地和成吉思汗陵的祭祀地,从此促进了游牧文化、草原文化、蒙元文化、成吉思汗文化作为鄂尔多斯文化的基础和特色的形成。近代以来,鄂尔多斯地区抗垦的独贵龙运动风起云涌。抗日战争开始后,鄂尔多斯军民顽强抵抗,阻止了日军占领鄂尔多斯地区中南部和成吉思汗陵。近年,一部反映鄂尔多斯蒙汉军民抗日的电视剧《鄂尔多斯风暴》已于央视热播。清末民国以后,由于大量晋、陕、冀农民到伊克昭盟开荒种地,推动了走西口的人口迁徙浪潮,汉族农民与蒙古族牧民在鄂尔多斯高原上交往,晋文化、陕北文化与鄂尔多斯蒙古族文化在这里融合,产生了鄂尔多斯独一无二的本地多元特色文化(见图6)。

图6鸡鸣三省之地(甄自明摄)Fig.6 The place is called“Cock Crowing in Three Provinces”

6 小结

在鄂尔多斯高原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鸡鸣三省之地,由于这里黄河穿过、长城经过,加之,这里历史上就是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的交界地带,中原农耕文化与塞外草原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自古以来,农耕文化、草原文化、黄河文化与长城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形成了本地与中原、漠北、汉族与蒙古族相类似,但又均不相同的特色文化。这种特殊的文化是值得去探讨、深究的永恒话题。

[1]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M].沈阳:辽宁出版社,2009.

[2] 鄂尔多斯大辞典编纂委员会.鄂尔多斯大辞典[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

[3]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局),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长城资源调查报告·鄂尔多斯—乌海卷[R].北京:文物出版社,2016.

[4] 于建设.草原文化再认识[J].赤峰学院学报,2009(11):1-3.

[5] 马骏骐.对游牧文化的再认识[J].贵州社会科学,1999(3):106-110.

文章来源:《黄河之声》 网址: http://www.hhzszz.cn/qikandaodu/2021/0303/667.html

上一篇:黄河夜与火的七次交谈
下一篇:正解将进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