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黄河:善用现代科技力量,助力文物益寿延年(2)

来源:黄河之声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6-26 15:5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我参观过的最小的博物馆,从馆长到解说员只有七个人。但能够以最经济实用的方式为他们提供预防性保护是一种成就感。 “黄河回忆说,那是内蒙古

“我参观过的最小的博物馆,从馆长到解说员只有七个人。但能够以最经济实用的方式为他们提供预防性保护是一种成就感。 “黄河回忆说,那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基层博物馆,仓库大多是毛皮状的文物。当地有冬天开地暖的习惯,仓库也不例外。对于毛皮制品来说,环境干燥容易开裂,雨季湿度过高容易滋生虫害。在资金和人力有限的情况下,黄河提议在仓库内增加一台恒湿机,并为博物馆人员配备简单便携的检测设备。培训结束后,为他们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定时检测机制,将预防性保护的重要理念植入到日常运维中,极大地提高了文物保护的有效性。

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文物预防性保护的智慧是越来越高,走进今天的上海博物馆,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展厅里的“科技含量”。 “当参观者接近展示柜时,感应灯会亮起。对于字画收藏而言,控制照度和累积照度不仅可以延缓褪色,还可以防止有机文物的纤维老化。”黄河透露,除了这个保险,上海博物馆的书画馆、画馆也有国内首家采用恒温恒湿净化过滤系统的柜体,可以时刻保证书柜的“稳定和洁净”。 “小环境”。

“预防性保护的方法还有很多。”黄河坦言,文物保护环境质量监测评价的准确性和效率会更高,风险管理的敏感性和反应性会提高。高,才能真正使文物的预防性保护“跑赢”时代。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的兴起,文物预防性保护也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在实验室里处理仪器和数据,普通人也乐在其中

这几年博物馆相关的东西越来越时髦时尚。尤其是以《我在故宫修复文物》为代表的爆款纪录片,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向往文物修复专业。

但是,我在黄河上大学的时候,这是一个冷门专业。 “当时财务管理和计算机专业是最热门的专业,我被调到了文物保护专业。”他误入了这个领域。起初,他有些不高兴。直到第三年,文物修复班才开始实践。他越来越喜欢自己的专业,也越来越难以放弃。他甚至暗自庆幸自己没有跟上大流量,中途变道。

“把时间花在这些美丽的文物上,我想我可以坚持我下来是因为我找到了我喜欢做的事情。”四年后,他获得奖学金,前往英国伦敦大学考古系继续深造,成为一名拥有文学硕士背景的专业人士。在大英博物馆实习期间,黄鹤开始深入进入无机文物保护研究领域,也正是在那个时候,他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更加坚定了。“做一名专攻外科的科研人员,整天忙于实验室。很平凡,很幸福。”

周围的前辈们都非常看好这个年轻人——面对一个新的工作领域,能够通过不断的适应,是黄河的优势。好在加入上海世博会仅仅两年后,他就参与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城市足迹馆和世博会博物馆的预防性保护工作,后来遇到了第60个2015年5月,上海博物馆东馆开工建设,黄河早早参与建筑设计国际招标、展览方案讨论、深化设计任务书。多年来,他和团队多次参观相关博物馆,并利用自身优势,不断优化“开放式文物保护修复展”的展览方案。离子馆”,并为每个展馆制定个性化的预防保护计划。

黄鹤表示,很自豪能在各个重要时间点与文化文化产业共同成长。文物保护“造福现在,造福未来”,使他时刻牢记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 “博物馆及相关学科从冷门到逐渐被吸引,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祛魅。相信随着越来越普及,非专业人士会了解我们工作的本质。更深入。其实就是对文物的保护是一个不仅依赖于传统技术和经验的领域,更离不开科学进步。”黄鹤说,虽然他们每天都在实验室工作,处理仪器和数据,但很少有机会到台湾。露面之前,你要忍受孤独,经得起诱惑,坐在冰冷的板凳上,但是可以学以致用,有机会把自己的技能发挥的淋漓尽致,真是一大幸事。“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

作者:童维京< /p>

编辑:蒋芳

责任编辑:李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来源:《黄河之声》 网址: http://www.hhzszz.cn/zonghexinwen/2021/0626/1368.html

上一篇:黄河调水调沙已开展20年 下游河床防洪减淤效果
下一篇:利津县委副书记、县长张晓彬督导检查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