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新时代黄河生态文化传播路径研究(3)

来源:黄河之声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9-22 02: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最后,进入新时代,围绕黄河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实践活动所沉淀和凝聚起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文化产品,仍需要通过传播来承载和延续。公众围绕黄河生

最后,进入新时代,围绕黄河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实践活动所沉淀和凝聚起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文化产品,仍需要通过传播来承载和延续。公众围绕黄河生态保护的知情权、话语权、监督权也需要通过文化传播来实现。

(二)黄河生态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

尽管传播黄河生态文化具有重要价值,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其一,目前从事黄河生态文化传播的专业机构太少。媒体本应是传播黄河生态文化的主力军,但是为了迎合市场需求,从选择主题的比例上看,媒体更倾向于去报道时政、娱乐、社会等为主题的信息,而生态文化方面的信息报道则少之又少。现有的传播黄河生态文化的专栏、专版、频道有待完善。从各省级广电媒体来看,由于没有开设专门的生态专栏,更没有专门的频道,因而相关信息多是被分散并入了其他传统的大众栏目中。

其二,黄河生态文化传播在形式和内容上均过于单一,不能适应当代社会受众的需要,尤其是目前一些传播黄河生态文化的产品在制作时加入了过多的“说教式”内容,很容易让受众产生审美疲劳。

其三,黄河生态文化传播覆盖面不大。尤其是针对青少年群体,小学、中学、高校在传播教育黄河生态文化方面工作明显力度不够。例如高校所涉及此方面传播教育的多为水利类院校,或者是历史学、文化学、生态学等相关专业,其他专业很少涉及。

其四,有关黄河生态文化传播的研究滞后,在许多重要的领域都没有涉足,这也使得具体传播工作缺乏理论基础和智力支持。

其五,黄河生态文化传播面临着两重环境问题:一是对外的全球化语境;二是对内的代际之间不同的需求问题。在原有语境环境中,黄河生态文化传播面临着不同年龄阶层、不同代际之间受众需求的巨大挑战。尤其是国内90后、00后等年青一代正迅速成为新的受众群体。他们喜欢标新立异,追求个性和自我,深受网络快餐文化的影响[7]。怎样在传播过程中满足这一年龄群体的需求,同时也能够满足其他年龄阶层受众的需求,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当置身全球化复杂语境环境中时,面对不同民族文化和民族记忆,也需要反思和转变惯有传播理念与传播方式,不断完善黄河生态文化的表达权与话语权。

三、黄河生态文化传播路径探索

(一)加强理论研究与队伍建设

理论研究是黄河生态文化传播的基础。因此,黄河生态文化传播首先要深入挖掘和剖析其文化内核,科学梳理发展脉络,准确把握黄河生态文化所包含的生态价值。既要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也要提炼和拓展新的时代精神。高校和科研院所应充分发挥专家相对集中的优势,运用全方位、多元化、深层次、宽视野、多角度的眼光,探索黄河生态文化传播的最佳功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思想动力和理论支撑。

黄河生态文化的传播涉及多学科交叉问题,既要以生态学、传播学、历史学、文化学为基础,又要符合文化传播内在机制。在黄河生态文化传播战略定位、目标推进、资源整合、主体参与和效果评估等工作中,均要遵循黄河生态文化自身的科学规律和法则。

黄河生态文化传播的实施与科研等领域人才的多寡,是传播工作能否达到目标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人才队伍建设也非常重要。应首先对相关从业人员进行黄河生态文化的知识普及,加大生态文化领域人才的培养和学术研究的力度。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二)坚持政府支持,多方参与

黄河生态文化传播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应当采取多渠道筹资的方式,可采用众包众筹的方式,进行资金的商业化运作。但由于黄河生态文化传播工作带有鲜明的公益性特征,决定了承担其传播的组织机构多带有公益性质。这就要求这项工作不能仅仅依靠市场化运作,更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一方面,政府应出台相应政策有针对性地扶持从事黄河生态文化传播的媒体以及教育机构;另一方面需要从财政上给予专项拨款,对一些重要传播活动给予相应的财政补贴。

(三)推进形式和内容的创新

传播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依赖于科技支持。对此,可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准确定位黄河生态文化作品的特色和目标受众群体,评估传播效果。启动全媒体多元传播模式,通过技术手段的创新,借助融媒体传播渠道,把黄河生态文化主题作品传播出去,不断提高其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

文章来源:《黄河之声》 网址: http://www.hhzszz.cn/qikandaodu/2020/0922/454.html

上一篇:信息技术助推黄河水文化的数字化传播
下一篇:黄河生态文化70年传播的基本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