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民族复兴与黄河影像话语的建构

来源:黄河之声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25 04:4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近现代以来,国人开眼看世界,纷纷从河流出走,“河流与家国情怀、国族文化想象等,都有不俗的文学表现,也是中国河流文学现代转型的重要表征”[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正值现

近现代以来,国人开眼看世界,纷纷从河流出走,“河流与家国情怀、国族文化想象等,都有不俗的文学表现,也是中国河流文学现代转型的重要表征”[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正值现代化的转型期,在激发社会想象和文化理想以及民族复兴层面,黄河形象的影像建构得到爆发式呈现,其中关注黄河的重要电影包括《大河奔流》(谢铁骊、陈怀皑,1978)、《怒吼吧!黄河》(沈剡,1979)、《黄土地》(陈凯歌,1984)、《黄河在这儿转了个弯》(金音,1986)、《黄河大侠》(张鑫炎、张子恩,1988)、《黄河谣》(滕文骥,1989)、《边走边唱》(陈凯歌,1990)、《黄河绝恋》(冯小宁,1999)、《黄河行歌》(杨凤良,2003)、《黄河喜事》(高峰,2009)、《天下黄河老牛湾》(赵国桦,2019)等。黄河作为一种自然景观在电影中呈现并非只是单纯地作为视觉背景,成为影像审美观照对象的黄河往往“掺入了道德的、观念的、政治的因素”,从而具有“自然的、历史的、社会的符号学意义”[2]。在自然地理层面的意义上,黄河这条横贯东西的北方大河,是中华民族文化与文明的孕育场,被称为“母亲河”;在历史文化层面的意义上,黄河承载了中华民族千年历史的重负,黄河静止,表现出历史的绵延,传达出一种古老久远的神话气息;黄河奔腾,折射出整个民族的历史沧桑。黄河以“善决”“善游”“善徙”而著称于世,一直以来“治水”就是“治国”的隐喻,一部中国史,即为一部治河史;在符号象征层面,黄河是中华文化与文明以及国家形象最显著的象征符号,影像中的黄河更加突出强调其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能指意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业,其核心在于文明与文化的复兴,而中华民族文明是大河文明,所以,黄河是实现民族复兴的艺术具象表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电影中通过黄河表达对寻求民族复兴的集体渴望,形成一套以“黄河”为中心的影像话语,这些影像对黄河文化的艺术呈现让民族文化精神的力量释放无限魅力。

一、黄河奔流:民族认同与民族命运共同体象征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认同”建构的基础,按照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观点,民族是一个想象出来的意义上的共同体,而在现代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中,“风景也成为建构‘想象共同体’文化政治的重要媒介”[3],黄河影像的多重隐喻中,黄河与民族认同的关系是一个很重的维度。“自然风景的民族认同性建构不是一个常态的、持续的过程,具有历史阶段性特征”[4],黄河民族认同功能的凸显是在民族危亡、国家危难的抗战时期,民族危亡之际,作为母亲河的黄河是凝聚抗战意识,民族认同感的中介物,进而成为中华民族国家的整体象征。在抗日战争以前,黄河作为“中国之患”的形象出现在文艺作品中;抗日战争时期,深重的国家民族危机重新锻铸了中华民族。“黄河”是“抗战”与“救国”信念的媒介表达,冼星海创作于1939年的《黄河大合唱》以套曲的艺术形式通过对黄河以及黄河两岸故事的歌咏,将黄河自然景观符号转喻为表征民族认同与国家形象的符号,“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它象征着我们民族的精神”(《黄河大合唱》序曲)。有研究将《黄河大合唱》中前四乐章与后四乐章的艺术形式分为两部分:黄河象征着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乡愁乌托邦”和反抗压迫斗争的革命性的“红色乌托邦”[5],而贯穿在“‘乡愁乌托邦’与‘红色乌托邦’中的共同主题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中华民族顽强坚韧、生生不息民族精神的文化地理景观载体”[6]。

电影中的黄河景观一方面增强了电影的艺术性,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明确了黄河的民族认同功能,而这一功能在当下抗战题材的电影中始终存在,比如在《黄河绝恋》(1999,冯小宁)中,“黄河”就是被作为民族精神,表达民族认同的象征符号而存在,在民族存亡的紧急关头担负化解阶级矛盾以及家族个人恩怨的使命。《黄河绝恋》以故事发生的半个世纪后,年迈的美国援华飞行员欧文的回忆视角进行故事讲述,欧文为满足爱人的心愿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黄河边,将一张张照片放入黄河中,最后定格在一张安洁微笑着伸展双臂拥抱天地的照片上,此时奔流的黄河与残酷的战争在瞬间静止。影片以欧文的视角来讲述中国人之间的家族内部矛盾以及中国人与侵略者的家国仇恨,“家仇”被演绎得尖锐激烈,“国恨”被演绎得异常悲壮。安寨主(安洁的父亲)与黑子(八路军小分队班长)的家族中有三代血仇;安寨主家的管家与黑子家也有被“断根”的仇恨……但是这种家族、个人仇恨在民族大义面前都可以泯灭。西渡黄河是黑子和安洁护送欧文去延安解放区的必经之路,冰释前嫌的黑子和安寨主同仇敌忾,护送八路军到黄河渡口边,却不幸被事先埋伏的日本鬼子打死在黄河边;管家抛弃与黑子的个人恩怨,为拖延时间与日军周旋,最后点燃茅草屋为黑子报信,自己被活埋在黄河边;黑子为掩护欧文和安洁渡河,自己留在黄河岸上与日军作战,不幸被杀害;冒险抢渡黄河时,安洁不幸中弹,为了不拖累大家渡河,自己割断“生命之绳”,最终被淹没在奔流的黄河之中。在黄河的见证下,演绎了一场在抗击外族入侵的行动中所蕴含的民族大义,“黄河”此时充当了民族物恋的对象,成为家国、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象征。

文章来源:《黄河之声》 网址: http://www.hhzszz.cn/qikandaodu/2021/0425/1042.html

上一篇: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文献梳理及演奏解读
下一篇:黄河黄河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