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王之涣凉州词异文全面考辨(3)

来源:黄河之声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17 06: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三、“黄河远上”与“黄沙直上”争论的关键 孙绍振在2006年第11期《福建论坛》发表的《解读王之涣〈凉州词〉》中认为,《凉州词》版本的讨论“表面

三、“黄河远上”与“黄沙直上”争论的关键

孙绍振在2006年第11期《福建论坛》发表的《解读王之涣〈凉州词〉》中认为,《凉州词》版本的讨论“表面上是一字之争,实质是关于诗的写实性还是想象虚拟性的分歧”。应该说,这一观点对两派之争的总结还是比较到位的,但也与两派一样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写诗作词,是“写实”好还是“虚拟”好?这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两种艺术手法根本就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使用是否得当。那么,“黄河”与“黄沙”之争的要害在哪里呢?

“黄河远上白云间”是不是非常壮美?确实壮美。“黄河远上”比“黄沙直上”富于美感,是显而易见的,根本无须论证。“黄河远上”之所以广为流行,应该主要就是因为它的“壮美”,因为美的东西更容易被人接受。但也正是因为“壮美”,“黄河”更应该被否定。为什么?因为“壮美”违背了《凉州词》的旨归。试想一下:既然边塞那样“壮美”,为什么还要“怨”呢?应该天天坐在戍楼上欣赏那令人感到震撼、激发豪情的“壮美”的景色才是啊!面对那么壮观的美景,又是“怨”杨柳(《折杨柳》曲,委婉缠绵),又是“怨”春光,这样的“羌笛”不是很奇怪吗?

《凉州词》是一首典型的边塞诗,主旨是为了表达戍边之苦、思归之切。那些年轻的戍卒,抛妇别雏,背井离乡,来到千里甚至万里之外的荒凉之地,高寒难耐,生活孤苦,故乡渺渺,音信皆无,而回归之日遥遥无期,甚至生还的希望都很渺茫。“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李白《关山月》),设身处地地想一想,那是一种怎样的感受?且不说塞外的气候常态原本就是荒凉的,加之可能水土不服,即使偶尔出现壮美的自然景观,也不会在戍人心里产生美感。作为诗人,当然应该会之于心、形之于文。为了表达戍卒们凄苦、绝望的心情,诗人通常都要通过各种艺术手段营造出一种凄凉、肃杀的氛围。很显然,“黄河远上”与这样的要求南辕北辙,而“黄沙直上”恰恰是与旨归契合的。大漠戈壁,黄沙满地,狂风一刮,尘土飞扬,遮天蔽日,直上云霄,那种因“飓母”而成的“通天风柱”,不就是“黄沙直上白云间”吗?这样的景象不仅符合当地的地理气候,而且为“怨”的产生作好了铺垫。“黄沙”与“孤城”前后呼应,相辅相成。而“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壮美和“一片孤城万仞山”的凄凉却相互抵牾。

诚然,“以乐景写哀”也是有的。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知此,则‘影静千官里,心苏七校前’,与‘唯有终南山色在,晴明依旧满长安’,情之深浅宏隘见矣。况孟郊之乍笑而心迷、香啼而魂丧者乎?”[14]2在《诗广传》中,王夫之又说:“往伐,悲也;来归,愉也,往而咏杨柳之依依,来而叹雨雪之霏霏,善用其情者,不敛天物之荣凋以益己之悲愉而已矣!”[15]6对于王夫之的这种说法,诗论界的意见并不统一,多人撰文提出过质疑。其中是非,姑不深论。不争的是,所谓“以哀景写乐,以乐景写哀”是通过“反衬+转折”的手法来实现的,读者能够通过转折前后的对比领会到诗家的意图。由于七绝篇幅短小,“起承转合”只能一次,不可能有两次转折。就《凉州词》来说,诗中有一次明显的转折,即“羌笛何须怨杨柳”,此句在全诗中至关重要、不可或缺,这意味着诗的前两句应该是铺排或递进的,从而共同为第三句的转折作铺垫,也就是说前两句应该是同写哀景,而不可能是由乐转哀。

其实,即使抛开各种考量,单就视觉冲击力而言,“黄沙直上”也不输于“黄河远上”。“黄河远上”是壮美,在黄河中下游的任何地方都能看到;“黄沙直上”是奇异,这是只属于塞外的异域景象。对于关内的唐人来说,“黄沙直上”可能更加引人入胜,也更令人感到震撼。

四、“黄沙”是边塞诗的高频词

边塞诗的基调就是哀怨的,边塞诗中的景色也总是萧索的。遍观边塞诗,字里行间都充满着凄凉。如:“陇山风落叶,陇雁泪寒天”(沈佺期《陇头水》)、“寒云随阵落,寒日傍城没”(常建《塞上曲》)、“渺渺戍烟孤,茫茫塞草枯”(刘长卿《平蕃曲》)、“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黄沙连海路无尘,边草长枯不见春”(杜牧《游边》);即使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貌似唯美的景象,其实也透着寒意。

文章来源:《黄河之声》 网址: http://www.hhzszz.cn/qikandaodu/2021/0317/790.html

上一篇:青春有梦不负韶华我是濮阳三调人
下一篇:入苍茫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