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王之涣凉州词异文全面考辨(5)

来源:黄河之声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17 06: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五、“春光”“春风”和“不度”“不过” 纵览历代版本,《集异记》应该是“春风”的源头。《类说》中的“春风”就是出自被收编的《集异记》。《

五、“春光”“春风”和“不度”“不过”

纵览历代版本,《集异记》应该是“春风”的源头。《类说》中的“春风”就是出自被收编的《集异记》。《全唐诗话》《唐才子传》《尧山堂外纪》《说郛》也都引用了“旗亭画壁”的故事,选择“春风”顺理成章。《集异记》是一部志怪传奇小说集,而非史书。此书虽然大量地使用了真名实姓,但其中的故事大多离奇无据,就像当时流行的志怪小说一样。绘声绘色的“旗亭画壁”,也很可能是虚构的。把《集异记》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尚可,切不可信以为真。既然是“小说家言”,所引诗文的可信度也不高。与之相似,各种诗话、笔记及史志在引用诗文时也比较随意,因为诗话和笔记侧重于赏析或评论,对诗文的校勘肯定不像诗选那么重视,诗论家在考证方面也没有校勘家那么专业。正因为如此,考校诗的版本源流,一般都是以诗选为主。

本次研究查到的50个版本中,最早选择“春风”的诗选是明代李攀龙的《古今诗删》。这部诗选收录了汉、魏、南北朝、唐、明等几个朝代的诗歌,后人截取其中的唐诗部分,成为单行的《唐诗选》,又有人对《唐诗选》作了注释,于是又有了《唐诗选注》。然而,本次查阅到的《唐诗选》和《唐诗选注》却都是“春光”的版本。既然一脉相承,为何“子本”与“母本”不一样呢?要么是无意的讹误,要么是人为的篡改。虽然《古今诗删》成书在前,但当时的版本已然不存,本次考证只找到了清代的四库写本,而《唐诗选》和《唐诗选注》都是明代的刻本。依常理判断,《古今诗删》的原本应该也是“春光”。至于《唐诗选注》注释中的“春风”,也是出现在引用“旗亭画壁”的文字中。

值得一提的是清代沈德潜的《唐诗别裁》。该书在诗后基本完整地引用了“旗亭画壁”的故事,但从了“黄河”却弃了“春风”。为何如此“别裁”?可能是因为沈氏知道其他各本基本上均为“春光”,也可能是因为他认为“春光”优于“春风”。

清代以前的1000多年,“春光”占据绝对的优势,“春风”的版本很少,而且基本上都是诗话或笔记。清代前期的《全唐诗》,中期的《唐诗别裁》等都还是“春光”,但清末却出现了“春风”版的《唐诗三百首注释》。

民国时期,“春风”的版本明显增多,其中《唐诗三百首》的各种释本大多为“春风”。由于《唐诗三百首》的影响太大,“春风”逐渐成为主流。最近几十年,由于中学语文教科书都是“春风”版,昔日的“春光”消失殆尽。时至今日,人们看到的各种唐诗选本,基本上都是“春风”了。

“春光”“春风”,含义相通。“春风”可以带来“春光”,“春光”里也会有“春风”。就《凉州词》的语境来说,两个词都可以,很难说哪个更好。就版本源流来看,原本应该为“春光”(见图5)。

图5《唐诗纪事》(左)为“春光不过”,《全唐诗话》(右)为“春风不过”

“不度”和“不过”词义相近。“度”和“过”都是“度过”的意思。但诗之字词有雅俗之分。相对而言,“度”比“过”文雅一些。50个版本中,“不度”为47个,“不过”为2个。“不度”应该是正选。至于“渡”字,只出现了1次。在现代汉语中,“度”是时间概念,“渡”是空间概念。依此而论,“不渡”比“不度”更贴切。但“度”用于空间的跨越在唐诗中非常常见,李白《关山月》中有“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张说也有“愿作枫林叶,随君度洛阳”的诗句。实际上,“度”和“渡”在古诗文中经常混用,比如“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度”也有不少版本写作“渡”。所以,《凉州词》中的这个“渡”不应该视作异文。

六、关于作者和诗题的异文

关于作者,“王之涣”明显是主流,但“王之奂”和“王涣之”也不少。

“涣”和“奂”互为异体字。《字源》:“涣所从声符‘奂’,今作‘奂’。凡所从者皆作‘奂’。”[17]976也就是说,“焕”“唤”“换”等字都可以写成“奂”[18]189。《唐才子传》中的词条即为“王之奂”[19]1。《成化山西志》则把《鹳鹊楼》的作者写作王之焕[20]70。“王涣之”最早见于《集异记》,后人引用多有沿袭。有人认为,薛用弱把“王之涣”写成“王涣之”是“在暗示其虚构事迹本意”[21],亦即故意改错。笔者也一直认为“旗亭画壁”是“小说家言”,但不同意“暗示”之说,因为故事另两位当事人王昌龄和高适的名字都准确无误。因此,传抄讹误的可能性更大。《纂修四库全书档案》载:“《唐诗镜》内‘开元中之涣与王昌龄、高适齐名’句,‘之涣’二字倒置。总校官王燕绪记过一次,分校官沈清藻记过二次。”[22]490《凉州词》诗后注释中“二字倒置”的这句话出自引述《集异记》“旗亭画壁”的故事中,原本就是“涣之”而非“之涣”,就连四库版《集异记》写的也是“涣之”,二位校官因此受罚,实在有些冤枉。

文章来源:《黄河之声》 网址: http://www.hhzszz.cn/qikandaodu/2021/0317/790.html

上一篇:青春有梦不负韶华我是濮阳三调人
下一篇:入苍茫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