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王之涣凉州词异文全面考辨(4)

来源:黄河之声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17 06: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意气风发,无处不美;愁肠百结,万物皆灰。比如雪花、明月在人们的心目中一般都是美好的事物,但在戍人边客的眼中却都是灰色的,在边塞诗人的笔下

意气风发,无处不美;愁肠百结,万物皆灰。比如雪花、明月在人们的心目中一般都是美好的事物,但在戍人边客的眼中却都是灰色的,在边塞诗人的笔下也都充满着离愁别恨。李白诗曰:“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岑参也说:“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雪格外寒,月也很冷:“何处最伤心,关山见秋月”(长孙佐辅《关山月》)、“若为教作辽西梦,月冷如丁风似刀。”(徐凝《莫愁曲》)边塞的月色为什么如此瘆人?因为戍卒们是在“刀头望明月”(常建《塞上曲》)。

边塞诗中有很多高频的意象性词汇,比如:白草、黄沙、大漠、归雁、羌笛、胡笳、孤城、蓟门、关山月、玉门关,等等。人们一看到这些词儿,就会联想到边塞。比如:“虏云连白草,汉月到黄沙 ”(刘长卿《送南特进赴归行营》)、“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岑参《玉门关盖将军歌》)、“白草山头日初没,黄沙戍下悲歌发”(郎士元《塞上曲》)、“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在边塞诗中,“黄沙”是出现频率最高的意象之一。就王之涣《凉州词》的意境而言,“黄沙”显然要比“黄河”更适合。虽然“黄河”在边塞诗中出现的频率也不算少,但它通常只具地标性,而不具有意象性。比如杜甫:“汉使黄河远,凉州白麦枯。”常建:“黄河直北千余里,冤气苍茫成黑云。”“凉州”等边塞到底有多远?通过“黄河”这个无人不知的地理坐标,想象起来就容易多了。

“黄河”派喜欢拿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作比,其实《将进酒》和《凉州词》的意境完全不同。《将进酒》是豪迈的,李白就是想营造出“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欢畅氛围,这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意象当然契合;而《凉州词》是哀怨的,王之涣是想描述“春光不度玉门关”的凄凉景象,这与“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壮美显然不匹配。

王维的“大漠孤烟直”也可以作为印证“黄沙直上白云间”的意象。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在注释“大漠孤烟直”时说:“庾信诗:‘野戍孤烟起。’《埤雅》:‘古之烽火用狼粪,取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或谓:边外多回风,其风迅急,袅烟沙而直上,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16]3

笔者确信,原作应是“黄沙直上”,而非“黄河远上”。那么,异变是怎么产生的呢?直接的原因应该是传抄中的误识。“沙”和“河”的草书非常相像(如图3),单看一个字,纵是书法家,也难以一眼认定,甚至也会认错。当这个形体的草字与“黄”字连在一起的时候,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肯定是“黄河”,因为人们对“黄河”比对“黄沙”要熟悉得多。而“黄河”之所以大行于世,应该也与这样的认知有关。但深层次的原因,恐怕还是没有真正理解并融入诗的意境中去。王昌龄有一首《塞上曲》:“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莫作游侠儿,矜夸紫骝好。”何为“游侠”?王维在《陇头吟》中写道:“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风华正茂,踌躇满志,明月高悬,笛声悠扬,多么令人沉醉!但就在这位“游侠”仰望“太白金星”之时,“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对于享乐京城、偶到塞外的游侠来说,紫骝战马是壮的,大漠孤烟是美的,而对于“皆共尘沙老”的戍卒和“明月照流黄”的少妇来说,肯定完全是另外一种感受。王维《少年行》又曰:“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旅人不知边人苦,“矜夸”塞外风光妍——能从《凉州词》中读出“壮美”,可能就是出于“游人”的心态。

图3蔡襄写的“河”(左)和赵孟頫写的“沙”(右)

传世古籍,最早的就是宋本,最具校勘价值的当然也是宋本。本次研究检索到的50个版本中,中华书局1966年影印出版的《文苑英华》是用140卷宋刻本和860卷明刻本配补而成的,《凉州词》第一次出现的卷197属于明刻本,第二次出现的卷299则为宋刻本,而“黄沙直上”就出现在卷299中。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影印出版的《乐府诗集》,是由宋刊残本和元至正刻本配补而成的,其中卷22为元版,这也是50个版本中唯一的元本,该卷中为“黄砂直上”(见图4)。《国秀集》虽然成书于唐代,但现存最早的版本是明刻本,而明人喜欢篡改古书是公认的。

图4元本《乐府诗集》中为“黄砂直上”“春光不度”

文章来源:《黄河之声》 网址: http://www.hhzszz.cn/qikandaodu/2021/0317/790.html

上一篇:青春有梦不负韶华我是濮阳三调人
下一篇:入苍茫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