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跨过起跑线 ——曾志忞创作的乐歌(3)

来源:黄河之声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07 11:2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杨花》词曲均曾志忞作,虽有苏格兰民歌《珍重再见》的影子,但绝非原样照搬,特别其词,优美至极、对仗工整,词曰: 看一湾流水,小红桥,东风

《杨花》词曲均曾志忞作,虽有苏格兰民歌《珍重再见》的影子,但绝非原样照搬,特别其词,优美至极、对仗工整,词曰:

看一湾流水,小红桥,东风两岸飘飘。一朵朵无心高下舞,惹得来人停步。今日何日?还我自由,分明唤醒少年回首。(44)

莫学癫狂柳絮,斜阳如矢,片刻不留。不久暮云将高高出岫;不久长亭旧友分手,唤声杨花走。(36)

此上下两阕词,上(44)下(36),共80字,均押仄韵,上押1、5、6、8句,下押1、2、4、5、6句,有宋代康与之《舞杨花》影子。杨花即柳絮,有不怕风之慨;此词留露出其归国之意,故以苏格兰民歌《友谊地久天长》(Auld Lang Syne)——已被世人作为再见之符号——为蓝本是适时、合情的。但仅取其“神韵”而非全盘照搬,并有特殊含义:其中“片刻不留”莫学癫狂、飘来飘去的柳絮、长亭分手、唤醒少年回首等,大有归心似箭之意蕴;而暮云即将高高出岫—“出仕”—毕业,按历史材料,曾志忞此时的学业,法律及法学相关课程正在进行;但1905年矢志音乐,则另开疆域,才有音乐、戏曲方面的成就,大有“志存高远”寓意;该曲前18小节为抑扬“格”,至19小节改扬抑“格”,表达了一种由徘徊至坚定的气慨,曲式结构如图3。

图3

曲调(见例4)虽有苏格兰音乐的影子,但基本以中国民间传统手法加以发展、润饰,如加清角的六声宫调式音阶、清角为宫的中国传统民间借字—转调手法(第8小节最后一拍中第二个八分音符),先抑扬、后扬抑的轻重变化。总之,这是一首在借鉴苏格兰音乐神韵基础上的自主、全新创作,既有曾志忞在音乐创作上的“创新点”,也显露了其事业上的转折点;同时,此歌编创方式揭示了曾氏创作的重要特征:在现成旋律“断片”、嫁接“新枝”而绝非原样照抄。

例4 《杨花》(曾志忞词曲)

《汝小生》曾志忞配曲,作词原记“未详”,钱仁康说:清廷驻日参赞……黄遵宪(1848—1905)曾写过一首《庭菊》——蓝本:日本歌词作者里见义据《夏天最后的玫瑰》(下称《夏》)编写的学校歌曲(1884)——“填词歌曲《汝小生》,歌词19章,发表于1904年的《新民丛报》,但流传不广,知者甚少”。①钱仁康:《学堂乐歌考源》,第183页。钱先生引据的曲谱是否为“里见义版”不详(因未标出处),而笔者以下所引,均曾志忞版《汝小生》(1904)与钱所引曲谱一致,但笔者依然有数点补正:

首先,《汝小生》最早见于《新民丛报》1903年11月2日《文苑·饮冰室诗话》(第40—41号)第2—3页,此比“钱说”早;另梁启超称:“黄公度……近作《小学校学生相和歌》十九章……一代妙文也,其歌以一人唱,章末三句,诸生合唱……”但梁任公收录此歌时,仅词无曲。对此,梁公十分怅然并寄望贤者厚焉:“惜公度不解音律,与余同病也,使其解之,则制定一代之乐不难矣,此诸编者苟能谱之,以实施于学校,则我国学校唱歌一科,其可以不阙矣。”①梁启超:《文艺·饮冰室诗话》,《新民丛报》第41—42号,1903年11月2日,第6页。其次,至于“流传不广”,起码在1904年5月后,曾志忞将其配乐并在其主办的1906年6月“上海夏期音乐讲习会”第一、二、三回中作为教材②1906—1909年以来,曾志忞在上海共主持了三“回”夏期音乐讲习会,其操办单位对外称“上海音乐讲习所”,该“所”由群学会、民立上海女中学堂、民立上海中学堂(提供场所、勤杂人员)、上海音乐传习所(提供教师、教具)等多家组织组成;另有报道:“曾君志忞,研究音乐有年,每届暑假,均在沪上开设音乐会……今夏奉讳(为父守丧,引者)居家……经教育会同仁商请设会,并邀请上海高君砚耘,主任实践科(同课——引者)……已定六月十二日开会……科目:发音、练音、写谱、唱歌、理论、乐典、和声学”。详见无名氏“学务·教育会设音乐会(嘉定)”,《申报》第3版,1908年7月4日。此“会”虽未入一、二、三回夏期音乐讲习会系列,但说明即使在父殁的守丧之年,此“会”之招生、培训亦未停止,毕竟处哀悼期,故对外“讳称”;而1907年“会”之第二回时,规模已达二百余人,再加1908—1909年的两回,有近千人参加该音乐培训。,仅以“曾家班”论,粗算起码有近千人对此歌闻知、练习抑或演唱,故绝非如钱所说;再次,正是曾志忞将黄遵宪的“词”配乐,才得以使《夏》在日本版《庭菊》之外,又多一清国版《汝小生》,这一盛事是被学界绝大部分学者遗忘了的明晃晃“史实”;最后,据张静蔚研究,无名氏将《夏》改编成《枫叶》(赵铭传收录于1907年11月出版的《东亚唱歌》)时,将《夏》的弱起拍变成正拍,从而三拍变四拍,头句词“西风一夜胭脂冷”;此改编晚“曾版”三年;又晚两年以《夏》配歌的《白兰花》(无名氏)收入胡君复1909年编《新撰唱歌集》(三编)恢复了,“曾版”曲调原貌,头句唱词“幽兰空谷清且香”。③张静蔚:《搜索历史:中国近现代音乐文论选编》,第353、335页。而钱先生将上两版歌词统统以“曾版”旋律样貌配曲是千虑一失,毕竟两版有明显曲别(一为四拍,另是三拍),但由此说明《汝小生》词、曲均流传广泛。(见例5)

文章来源:《黄河之声》 网址: http://www.hhzszz.cn/qikandaodu/2021/0107/536.html

上一篇:黄河情歌
下一篇:战斗的号角,民族的呐喊 ——论钢琴协奏曲《